如何克服語言障礙,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?重要挑戰與對策分析

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,培養孩子學習第二語言(尤其是英語)對許多家庭來說是重要但充滿挑戰的課題。在純華語為主的環境下,當父母的外語能力有限時,這些挑戰會更加明顯,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成效和學習興趣。

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,培養孩子學習第二語言(尤其是英語)對許多家庭來說是重要但充滿挑戰的課題。在純華語為主的環境下,當父母的外語能力有限時,這些挑戰會更加明顯,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成效和學習興趣。

在你開始閱讀前,不訪試著先用聽的來了解內容。
即使不方便閱讀,也能快速了解這份文章的重點。


挑戰與困難

  1. 語言環境的限制

    在華語為主的社會中,日常生活接觸英語的機會有限。由於家中和社區缺乏自然的英語環境,孩子的學習往往侷限於課堂與補習班,缺少實際運用語言的機會。

  2. 考試導向的教學方式

    傳統教育體制過於重視考試成績,課程設計偏重文法、單字與筆試技能,忽略了聽說讀寫的全面培養。家長期待孩子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,卻常忽略了語言最重要的溝通功能。

  3. 學習資源與輔導的挑戰

    市面上雖有豐富的英語補習班和線上資源,但家長常感到困惑:如何為孩子挑選合適的學習資源?課程內容是否真能提升實用能力?加上多數家長本身英語能力有限,難以有效輔導孩子或評估課程品質。

  4. 文化差異與學習動機

    英語學習不僅是語言本身,更涉及文化思維的理解。華人家庭傾向注重知識灌輸與應試技巧,較少創造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語言樂趣的機會,容易導致學習壓力並降低內在學習動機。

  5. 家長期望與學習壓力

    在全球化趨勢下,英語被視為開拓國際視野的關鍵工具。家長期待孩子能快速掌握英語的心態,往往轉化為過度的壓力,反而可能讓孩子對英語產生抗拒,影響長期學習的熱情與成效。

對策分析

  1. 學習資源的選擇與使用

    挑戰困擾:

   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從小接觸外語,但因自身語言能力有限,無法有效指導或陪伴學習,常依賴補習班或線上學習資源。然而,市面上的教材品質參差不齊,家長難以判斷哪些適合孩子,甚至擔心學習方式不夠自然,導致孩子學習壓力過大。

    解決方案:

    • 選擇適齡且符合孩子興趣的學習資源,如:繪本、動畫、遊戲式學習APP,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接觸語言。
    • 運用自然輸入法(Comprehensible Input),讓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外語,例如:播放 Podcast 英語兒童歌曲、YouTube 卡通頻道,或使用簡單的英語指令與孩子互動,即使家長的英語不流利,也能提供語言環境。
  2. 學校教育與補習班的影響

    挑戰困擾:

    台灣的英語教育仍以考試為導向,強調單字、文法與測驗,容易讓孩子對語言學習產生壓力,無法培養實際應用能力。若家長無法提供額外的口說練習機會,孩子可能會出現『 考試成績好但不敢開口說 』的情況。此外,補習班的學習方式可能與孩子的學習風格不符,反而降低學習興趣。

    解決方案:

    • 家長可鼓勵孩子透過情境式學習,例如參加英語夏令營、與外籍老師互動,或加入英語讀書會,增加實際使用語言的機會。
    • 避免只關注考試成績,應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興趣,例如讓孩子用英語說自己的故事、演戲或做簡單的日記錄音,讓語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  3. 家庭語言環境的限制

    挑戰困擾:

    在家中,若家長的英語能力不佳,孩子缺乏實際練習的機會,容易導致『 只聽得懂但不敢開口 』的情況。此外,台灣日常生活中英語的使用環境有限,讓孩子難以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。

    解決方案:

    • 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學習,即使英語能力有限,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英語影片、學習簡單對話,營造雙向學習的環境。
    • 善用英語才藝活動或線上學習平台,讓孩子有機會與外國朋友交流,如:加入英語才藝活動及實體交流、與線上外籍教師進行一對一對話課程。
  4. 學習動機與自信心的培養

    挑戰困擾:

    當家長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提供適時的鼓勵或指導,孩子可能因為缺乏成就感而喪失興趣,甚至對外語學習產生抗拒。特別是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,許多學生會因為擔心發音不標準而害怕開口。

    解決方案:

    • 建立正向的學習氛圍,家長不必過度糾正發音,而是鼓勵孩子多開口,例如用簡單的句子來回答問題,讓孩子覺得『 說錯沒關係,重點是敢說 』。
    • 考慮孩子的個性、興趣及所處的教育階段,根據家庭的語言環境、經濟條件有系統地規劃,讓孩子能在各個學習階段循序漸進地掌握英語
    • 讓孩子接觸更多外語文化,透過英語故事、電影、旅遊,讓孩子理解語言的價值,而不只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。
參考更多

結語

為了讓孩子能夠真正學好英語,家長應調整觀念,減輕考試成績的壓力。關鍵在於提供語言環境、促進自然學習、降低學習壓力,並鼓勵實際應用。創造更多沉浸式與互動式的學習環境,與孩子一起探索有趣的學習方式,讓語言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,而非僅是學校課程中的一門科目。即使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下,縱使家長的外語能力有限,孩子仍能建立自信,順利發展外語能力。

Practice

從 Lucas 進入雙語幼兒園開始接觸英文時,我意識到自身英語能力的限制。因此開始研究如何在傳統教育制度及自身外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,讓他能自然地適應雙語環境,並對英語學習保持信心。

參考幼兒園英語老師的教育理念及其他家長的成功經驗,我們在大班時期開始讓 Lucas 觀看純英語卡通、使用適合的學習 APP(如:『 Lingumi 』),培養他自然聆聽與說英語的習慣。

上小學後,Lucas 在上午上完正規課程,下午則參加非傳統的全美外師課後美語。在老師的建議下,我們陪伴他從簡單的橋樑書(如:Highlights)開始閱讀,漸進式地轉向有趣的英語漫畫(如:Dog Man),建立每日閱讀習慣。

睡前,我們會讓 Lucas 收聽雙語 Podcast 節目(如:ICRT 的 News For Kids、Sandy 采聿老師聽故事學英文),幫助他熟悉英語聆聽。隨著能力提升,再慢慢嘗試較長或較深的內容,特別是他感興趣的全美頻道。

在休閒時間,Lucas 會觀看我們訂閱的 YouTube 英語頻道(如:Super Why、Peekboo Kidz),並透過全英語介面操作電子遊戲(如:Minecraft),從知識與娛樂中自然接觸英語。

我們也安排他參加多元化的全美課外活動(如:美語足球、拳擊、巴西柔術、Dr. Sparks 全英語科學俱樂部),並不定期參與短期全英語冬夏令營(如:Dr. Sparks 全英語科學俱樂部)。透過這些不同階段、不同興趣的活動,讓英語自然融入生活學習。

作為家長,我們的角色是提供鼓勵與支持,創造無壓力的英語學習環境,營造多元化的學習機會。透過陪伴閱讀、聆聽 Podcast 及觀看 YouTube 等方式,協助他持續在生活中接觸英語。雖然 Lucas 的英語表達尚未達到母語者的流暢程度,但他已能自主收聽頻道、閱讀喜愛的書籍和觀看影集,並能用英語學習各種才藝,更能勇於與外國人交談,這正是達到了語言『使用』的目的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微水泥終極指南】優缺點、價格、施工方法,一次搞懂打造無縫美學!